巴爾幹龐克
故事場景發生在一九五零年代初期的南斯拉夫,在強人狄托的統治之下,許多人三更半夜被警察帶走,從此音訊全無。米奇馬洛諾維奇也是這樣的一個「失蹤人口」,電影從他的小孩,六歲的摩倫諾的視野,去觀察這整「吉普賽音樂,從某個角度來看,正是我們的藍調。」-- 無煙地帶樂團 所有拿過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的電影人裡,吉他彈得最好的,應該是愛彌爾 庫斯塔瑞加,畢竟從八零年代開始,他就是南斯拉夫搖滾名團「無煙地帶」的吉他手,這個樂團融合了吉普賽、爵士樂、搖滾與龐克的音樂元素,在南斯拉夫掀起一陣熱潮,徹底改變了東歐的音樂語言,在無煙地帶為庫斯塔瑞加的名作《BLACK CAT, WHITE CAT》擔任配樂之後,他們的音樂受到世人更廣泛的注意,獨特的風格,被稱為「巴爾幹龐克」。 《巴爾幹龐克》敘述了這個樂團的心路歷程、樂手的成長故事,巴爾幹的狂野、瘋癲、悲苦與喜悅,都記錄在他們的音樂當中。他們追尋著南斯拉夫的音樂根源,嘗試建構屬於自己的音樂風格,他們曾經在小酒館廝混,聆聽吉普賽音樂,也曾經走鄉過庄,為婚喪喜慶的場合演奏。影片從無煙地帶樂團2000年瘋狂成功的歐洲巡迴開始,穿插著演唱會、樂手訪談和排練、後台閒談的鏡頭。樂手們時而暢談他們的音樂概念,時而彼此嬉笑打鬧,在非常輕鬆的狀態下,揭示了這個樂團堅持理想風格的一面。和英國龐克樂手反體制反政府的訴求比較起來,無煙地帶樂團沒有這麼激進狂怒,但是他們玩世不恭的態度,卻也招惹了不少麻煩。無煙地帶有一種吉普賽式的幽默辛辣,影片中在樂團演唱以球迷身份懷念足球英雄佛海托維奇(Asim Ferhatovic)的歌曲中,剪輯了南斯拉夫強人狄托元帥逝世時「草木含悲、萬民垂淚」的影像,就是個好例子,曾經經歷過強人政治的台灣觀眾看了,應該都能夠會心一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