薄暮之光(Lights in the Dusk)現在已經落畫,香港的公映時間是2007年3月16日。
陷入寂寞的人沒有退路…歡迎進入郭利斯馬基的冷酷異境。日復一日制式化的來回巡行,負責珠寶賣場夜間保全的寇斯特,就像不斷磨鍊著他自己體內乏味乾枯的細胞,探偵隱隱存在的反動基因,貧瘠單調的生活和對情感的渴望,令他墜入無力自拔的窘境。當寂寞心遇到蛇蠍美人,壓抑已久的情感瞬間爆發,將這個機會視為自己生命的全部,但女人卻利用他的輕信和忠誠為自己服務。詐騙集團的搭訕利誘,一切犯罪作為昭然若揭,寇斯特將如何面對變成代罪羔羊的孤獨身影?《薄暮之光》是北歐國寶級導演郭利斯馬基,繼《浮雲逝事》(Drifting Clouds)、《沒有過去的男人》(The Man Without A Past》之後,完成北歐「芬蘭三部曲」的最終篇章。郭利斯馬基開始執導劇情長片以來,不但是坎城和柏林兩大國際影展的常客,前前後後更是榮獲六次芬蘭國家電影獎(Jussi Award)的最高榮譽。《薄暮之光》延續郭利斯馬基一貫的簡約風格,利用芬蘭的傳統民謠和當代樂曲,隨著沉靜的影像流動,牽動著角色和觀眾內心的情感。在電影一開場的街景,就直接點出外表完美而精細的現代都市,內在其實是一個將人群惡狠狠吞噬的殘酷叢林。電影的英文片名「Lights in the Dusk」與卓別林的經典之作《城市之光》(City Lights)有著神似之處,兩位導演討論的主題都是每個人經歷過的寂寞情感,角色的種種情緒,無法取巧或是輕描淡寫直接帶過。男主角個性忠誠地像條狗,偃然看是一個崇尚浪漫主義的蠢蛋。豪華的工作地點和粗簡鄙陋的家,隱喻著成功的兩面性,財產和收入就是社會最傲慢荒謬的分界,反諷一個隱藏的法則:「財富就是盜竊」;活了一大把年紀沒有朋友,沒有伴侶,回家除了吃飯睡覺,便無所事事,展示了現代人的心靈空虛、孤獨、落寞,除了反思邊緣群體的問題,也反思我們在現代社會的自身價值。